招投标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工程招投标管理难度较大,如果管理不当很有可能降低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投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很多高新技术手段也融入到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去,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BIM技术。
BIM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了招投标咨询及服务机构的精细化程度和管理水平,BIM技术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中的应用,对我囯招投标工作发展乃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BIM技术在招投标工作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呢?传统的招投标主要有公开招投标、邀请招投标两种,需经过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与定标等一系列程序,涉及招标方、投标方、监管方、代理方等多个角色,操作流程复杂,规章制度烦琐,采购周期较长,整个运作成本比较高,基本都是采用人工、书面文件的方式操作,近些年虽然开始电子化,但信息化的程度依旧不高。1.根据招标要求,投标人在投标文件中增加BIM相关应用章节,以BIM应用实施方案的形式呈现,主要是方案文字的形式。2.除了—般的投标书外,投标人需要根据招标图纸和招标文件其他相关信息建模,最后提交BIM模型以及BIM深化设计、漫游等应用成果。3.在招标要求中,招标人已经明确规定需要制作BIM标书,并且要求通过BIM技术展示评标过程的各项评审点,运用BIM技术展示项目概况、技术重难点和评审点等。总的来说,基于BIM的招投标,用BIM模型作为基础,集成进度信息、业务报价等信息,将评标人员关注的评审点动态可视化地展示出来,有助于提升评审效率,提升标书评审质量,帮助招标人及招标代理机构评选出最适宜的投标方案,综合实力最强的投标人。传统的工程量计算需要造价人员拿到设计图纸,根据设计图纸使用造价软件翻模,从而计算工程量,时间上较为滞后,同时存在大量的建模工作,并且造价人员对图纸的理解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而基于BIM的招标工作,造价师可以直接使用设计BIM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微调直接提取工程量,节约了大量的建模时间,并且更加符合设计意图,更为精确。利用BIM技术基于三维场景下能够直观地对项目进行方案展示和论证。让评标专家的评审深度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得招标方能够选用最适用的投标方案。而且在BIM标书编制过程中,基于模型、进度、成本的数据关联,能够设置各项埋点数据,以此作为BIM标书清标检查要点,可以极大地遏制围标串标行为,提升招投标行为监管力度。当下BIM软件种类繁多,有建模、性能化分析、可视化模拟、造价管理、施工管理及运营平台等各种软件,但各软件之间的兼容性不理想,构件及数据的丢失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现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建模软件revit,对电脑的硬件要求非常高,并且随着模型精度加深,信息量加大,模体量不断增加,对电脑相关配置要求也越来越高。各BIM咨询单位在制定应用实施流程、模型标准、交付标准等服务制度方面皆有很大不同,这也导致BIM咨询单位技术和服务水平良莠不齐。除了这些之外,BIM实施的成果交付依旧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BIM招标结果不容易把握和控制。一个优秀的BIM团队是需要人才的,如建模、应用和管理等各种人才,人才决定了团队的服务水平。只有足够数量和专业的BIM人才作支撑,才能完成BIM咨询工作。但是现在国家并无明确规定BIM投标单位和人员资质,而对于工作人员“质量”的要求正相对增加,BIM人员的缺乏也是BIM招标工作推行的一大挑战。当前,我国BIM收费仍未有统一的标准,并且不同专业领域和不同区域的工程实施BIM技术,彼此之间的收费差异很大,招标人员在编制BIM咨询标底时,常常无处下手,只能去借鉴和引用已经出台BIM收费标准的省市政策和结合已经成功实施的BIM工程案例。评标专家的人员资质和专业能力都是有成熟的一套评价标准和详细说明的,对于在国内应用久的BIM技术,其本身的实施应用还不成熟,BIM专家匮乏,相对应的BIM评标专家库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建立。当下大多数工程对BIM技术应用评标时,BIM专家主要是由BIM技术研究的前沿人物或者是行业内及高校的专家学者组成,同时由于BIM标准的不统一,就导致BIM评标缺乏依据,评标结果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BIM的推广与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招投标咨询及服务机构的精细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也拉大了各机构之间的差异性。在招投标过程中,如果从项目之初即引进BIM技术,即在招标阶段即存在BIM模型,投标方只需从招标人提供的BIM模型快速获取工程量信息,同招标文件的工程量清单相比较,能够制定更好的投标策略。BIM技术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招标投标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工程量清单的全面和精确,促进投标报价科学、合理化发展,提高招投标管理的精细化程度,降低各方风险,进一步促进招标投标市场的标准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目前投标阶段的BIM应用正在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住房城乡建设部明文规定,采用BIM技术的招标文件应明确要求,并设置加分。地方政府也有相关鼓励政策,比如在上海,投资额在2亿元以上,建设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都必须使用BIM。而且技术标的一方要想中标,“技术标”非常关键,尤其是很多难度高的工程。应用BIM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标的可能性。BIM技术的应用对投标方的好处有以下几点:投标阶段的核心及重点工作是得出正确的工程量清单,采取最大利益的投标策略,传统的投标报价数据量大,牵扯的报价工序众多,数据不精确,此外还有其他企业的竞争,很难制定一个合理的商务标方案。而BIM的应用可以积累大量的数据,并将建设过程的管理由点连成线,快速准确地获得工程数据,帮助施工企业制定精确人材及成本计划提供有效支撑。一般招投标的过程中,建设方会提供详细的项目信息和图纸等,投标方负责处理这些信息,然后提供—个详细投标技术方案给建设方。利用BIM模型对施工方案进行技术可行性、工期、质量等方面的展示,招标人可以很直观地进行多投标方案的对比分析,总结方案优缺点,择优选择合适的投标人。工艺介绍也是投标书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应介绍施工单位在本工程中使用的技术方法与施工工艺,并告知业主或者招标单位。而重点施工方案很难用文字进行清晰表达时,可以通过BIM软件将施工方案的施工情况以及重点工况进行模拟,从而使招标单位一目了然,容易获得专家认可。通过BIM标书可视化和数据联动性,可以极大地展现投标单位的实力,降低恶性争,提升中标概率。BIM技术毕竟是一项新技术,绝大多数建筑业从业人士还不了解,大多数管理人员还不能熟练使用,同时BIM技术的软件使用费用昂贵,使用成本较高。而且由于应用软件很多都是根据国外建筑使用标准引进而来的,与我国自己的建筑相关专业的规范不相适应,使用时需要来回调整,操作烦琐,浪费大量时间,同时投标的时间又相对紧凑,对投标方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充分响应招标要求是BIM技术在投标工作中推广遇到的巨大挑战。由于BIM应用软件在国内的使用不成熟,导致BIM技术在工程招投标阶段的应用研究比较少,在投标工作中应用BIM技术也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参考。如何处理投标方案制作时间短和BIM投标阶段的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是BIM技术应用于投标工作中的又一大挑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全过程应用。2015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建资函〔2015〕159号文《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末,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维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在招标、工程变更、竣工结算等各个阶段,利用BIM进行工程量及造价的精确计算,并作为投资控制的依据。各级地方政府近几年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BIM技术应用,例如:2016年5月开始,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渝建发〔2016〕28号文《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意见》。要求2017年起,本市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单体公共建筑在设计阶段必须采用BIM技术等。只有得到政策的支持、推广和普及,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全寿命期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应用,BIM技术才能贯穿整个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基于BIM技术的招投标工作才能得到稳步发展。截至目前为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相继发布《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51212-2016、《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2017、《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各省住建厅也相继出台相关标准,可以看出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建立BIM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的BIM技术标准体系应包含BIM技术的收费标准、模型标准和应用标准,并配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考核。谈BIM、用BIM都离不开BIM软件,但是BIM技术的软件费用昂贵,使用成本较高也限制了BIM在招投标工作中的应用,同时由于BIM软件种类繁多,软件之间使用规范不统一也大大阻碍了BIM的实际应用,打破软件间互通的障碍,建立起统一的软件体系,同时降低软件价格,减轻BIM实施成本,并且统—软件之间的规范,也是将BIM技术更好地应用到招投标阶段的有效途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推动BIM技术的应用、普及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笔者就BIM技术人才培养建设提出几点建议:①可以在高校以BIM能力培养为主构建相关课程体系;②可以将BIM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像建造师、造价师一样,建立BIM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等。BIM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招投标咨询及服务机构的精细化程度和管理水平。我们在BIM投标阶段就可以预见到整个工程项目完工时的情景,达到清单完整、快速算量、精确算量,能够有效避免漏顶和错算等情况的出现,进一步促进BIM招标投标市场的规范化、市场化、标准化发展。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然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过程。BIM技术的应用势必对传统招标的思维惯性、运作模式以及规则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未来BIM技术的全面应用,将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提高各参建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协作化程度,极大地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