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9 访问量:1269
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顺利闭幕。聚焦两会,让我们来看看参加此次会议的建筑业代表和委员们就工程建设领域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哪些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翠坤
注重新建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建筑的设计、材料生产、施工建造等环节,都必须加大低碳化的考量。设计阶段,应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注重建筑运营维护期的功能提升,有序推动既有建筑全面改造。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力度支持既有建筑改造工作。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一方面加快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提升,另一方面,注重对建筑的抗震性能等安全性能提升,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达到减碳效果。
制定相关政策,避免大拆大建。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严格控制拆除未达建筑使用年限的建筑,避免资源浪费。
大力发展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议重点推动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中应用,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暖、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征
一是要鼓励有实力的大型基建企业加强绿色建造技术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不断完善绿色基建产业链和提升一体化集成实施能力,研发绿色基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基建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并在全行业形成共识、共同推进。
二是要加大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固废处理、城市河道等环保工程建设投入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共有工业污染地块100~200万块,受污染需要治理修复的矿山面积约150万公顷,受污染农田约2000万公顷,大部分城市水域污染较为严重。要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意味着今后15年需要持续加大环境治理投入。
三是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中央决定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统筹考虑城乡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矿山、农耕用地生态修复,加大乡村河道生态化改造、生活污水治理,通过生态廊道联通城乡,发挥生态修复、生态景观带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只有广大乡村绿色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戴雅萍
今年,戴雅萍联合其他人大代表共同提出“关于将建筑法提升为‘工程建设法’的议案”。同时,提交了“关于制定民用建筑碳达峰方案,推进建筑领域碳减排行动”等建议。除此之外,戴雅萍认为,还需要做好“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工程咨询概念,扩大勘察设计的行业范围。
二是明确工程总承包的建造模式及主体责任,明确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建立具备工程总承包管理能力的组织机构。
三是明确以设计为主导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明确政府整体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责任,加大推动力度,由政府牵头,形成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和改革、财政、审计等多部门联合机制,有效推动该类项目落地。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 吴景山
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建筑业要采取进一步行动,控增量、减存量,从建筑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既要保供给,又要减排放,争取2030年前建筑领域碳达峰。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张来辉
一是再次建议将水泥行业不再列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立没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只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的观念,应根据企业在行业内的环保和能耗管控水平来划分。
二是传统行业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资金投入,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在环保错峰生产上杜绝“一刀切”,根据企业的环保和能耗管控水平,差异化制订政策。
三是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利用生产工艺过程中所产生的纯余热、余压(气)发电与燃煤自备电厂区别对待,资源综合利用自备电厂不列入对自备电厂征收的政府性基金和附加费征收范围。
四是建议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鼓励或支持相关水泥企业建设减碳示范水泥项目,树立标准,推广应用,为我国的减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五是呼吁传统制造业树立节能就是减碳、植树就是减碳的意识,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争创绿色工厂,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揭新民
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揭新民始终关注工程建设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去年两会期间,他带来的提案是《依托BIM技术等科技手段,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领域,建立投资管控和协同管理平台的建议》,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建立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提案》。
揭新民表示,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一定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但目前我国工程建设中渗漏、裂缝等建筑质量常见问题仍较普遍,工程建设各方主体仍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效能不足等现实问题,导致群体性投诉不断,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局主席
杨国强
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研发应用。鼓励行业重点企业加大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研发力度,支持相关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在现有龙头企业研发成果基础上,大力推动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投入工程项目建设,加快试点推广,提升工程施工智能化水平。
加快推进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实现设计、采购、生产、建造、交付、运行维护等阶段的信息共享。融合应用传感器网络、低功耗广域网、5G、射频识别(RFID)及二维码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全面提升智能建造信息化水平。推广BIM报建审批和施工图BIM审图模式,实现信息化监管,提高监管效率。融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设立建筑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实现行业数字化赋能。
研究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及评价体系。由行业权威机构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行业研究团队、专家学者、骨干企业等力量,研究建立与智能建造相匹配的产品标准、施工标准、设计标准、BIM集成设计标准、装配式部品部件标准、新型建造工艺工法标准、验收标准等标准体系,为推进智能建造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推动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的基本规定、评分体系、评价等级、评价机构等,加快实现智能建造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化应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 王美华
随着数字经济迅速崛起,全球正加速迈向以万物互联、数据平台为支撑的数字经济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其他行业大数据已进展到人工智能应用阶段,而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当前仍处于高环境负荷下的低质量供给,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发展缓慢,亟需借助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转型对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王美华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长进
在谈及“十四五”规划时,结合建筑央企的行业特点和责任使命,指出建筑央企必须深刻把握《“十四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重点任务,站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配置全球资源、构建全产业链生态的高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针对目前建筑央企普遍存在的新兴业务成长速度较为缓慢,突破性成绩不够丰富,全产业链业务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建筑央企都是建筑施工业务优势突出,但投资、运营等环节的发展还相对薄弱,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整体协同发展能力还需要持续提升;以及科技创新引领不足、国际经营系统的整合资源能力还不够强,没有形成高辨识度、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等问题,李长进委员提出建筑央企要实现由承包商向投建营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的全面转型,持续巩固建筑业领先地位,打造享誉全球的“中国建造”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建筑业跨国公司。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 徐晓兰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达3.1万亿元,对数字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6%。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的问题,今年,她建议基于工业互联网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改造。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胡祖才,秘书长 赵辰昕
宁吉喆表示:去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投资功不可没。今年我们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大补短板力度,拓展投资空间,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主要从五方面着手:
第一,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第二,加大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的力度。
第三,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
第四,今年要采取三个“进一步”的措施,一是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能力,三是进一步创新民间投资方式。
第五,主要有“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项目走在投资前” 二是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 三是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武宏文
报告就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作为山西工业和信息化战线的一名人大代表,深感前景光明,使命在肩。
赛迪专家 吴志刚
吴志刚表示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时机已成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带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引擎的第二次机器革命悄然而至。我国作为本轮科技革命的先行者,从政策引导、资源积累、技术发展和应用驱动等方面都具备较好基础:
一、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
二、我国数据高度丰富。
三、数字技术应用潜力巨大。
数据要素市场培育面临的六大挑战:
一、对数据新要素的内涵及资产地位认识不清晰。
二、数据资源的完整资产底账不清楚。
三、数据加工工具供给不足。
四、数据应用场景具有局限性。
五、数据管理能力不足。
六、非传统安全风险集聚。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彤宙
王彤宙表示,打造“科技型”企业,要坚持科技优先的导向,全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以一流的科技实力奠定一流的产业实力。打造“管理型”企业就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实现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益化管理转变,由行政命令型管理向高效有序的现代治理转变。打造“质量型”企业,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趟出一条符合党和国家期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够真正地成为这个时代的“企业明星”。
2020-2021中国数字化年会”之“2020年度中国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评选颁奖盛典”
“2020中国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评选”,采用征集与推荐相结合,面向全国公开征集,经过提交资料、实地考察、公开网络投票、组委会审议等数轮环节,历时10个月,“2020中国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评选”获奖榜单新鲜出炉,各类奖项终于花落各家。
中国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评选”,以“中国数字企业模型与指标体系”为理论指导。“中国数字企业模型与指标体系”将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共涉及数字化战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人才、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决策、数字化创新、数字化生态、数字化资产、数字化绩效十二个要素。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长 陈锦石
大力推行预制装配式建筑,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水平与技术水平。
一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NPC技术体系,在降低成本、施工便捷、安全等领域加大研发,不断完善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管理体系,推动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更好发展;
二是装配式建筑优先采用EPC总承包,从设计-采购-施工全方位把控产品质量,真正实现全过程、全专业综合高效管理;
三是在政策上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占比。
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质量管理员 邹彬
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业工人新蜕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将进一步缩短学生入职后的岗前培训,既节省人力成本及时间成本,也加快了个人的成长成才,同时也主动适应了企业需求。
促进产业工人新发展,加强装配式产业体系的保障。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推进建筑工业化,把工地搬进工厂,让新一代民工学有所用、“以战代练”,进一步从实践中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是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一条务实、有效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
党委书记、董事长 沈德法
沈德法提到,现行《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2004年颁布实施的,已经与目前的实际不相适应。他认为,在具体实践中,发包方往往在合同中约定只支付70%左右的工程进度款。在大型、特大型施工项目不断增加的行业趋势下,建筑企业需垫付的进度款金额越来越大,挤占了建筑企业的营运资金,增加了财务成本,影响建筑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他表示,虽然现行《办法》等规定对工程竣工结算审核期限等相关内容予以明确,但在具体实践中,发包方往往以各种理由拖延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工作。当前,工程竣工结算工作也主要由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工程咨询公司负责审计,工程造价审计收费通常由“基本收费+追加收费”两部分组成。沈德法认为,追加计费标准易造成第三方咨询单位压减施工单位合理造价,造成结算双方争议不断、结算审定久拖不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冯远
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建筑设计属于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需要有一个符合行业发展水平和时代要求的价格标准,但现阶段建筑设计收费大多还是参照02标准,费率和涵盖内容都需要改进,因此应尽快重新制定收费标准,并形成定期修订机制,以保障和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单银木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建议钢结构企业抓住政策机遇,响应政府号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进一步做大绿色建筑产业链。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加快推进智能制造。
4、全面推进“互联网+”。
全国政协委员 冯远
完善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环境,是方便残障人士、伤病人士、老幼者等特殊群体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环境生活品质和服务水平的关键要素。
冯远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各大中城市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逐渐增多,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特别是残障人士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不高、系统不够、设施不均衡、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翠坤联名全国政协委员冯远、王美华
王翠坤注意到,现阶段建筑市场仍然存在较多乱象,许多设计单位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接受建设单位不合理的设计周期、设计费用及限额设计等要求,致使设计文件质量及安全难以保证。住房是百姓的重大财产,其安全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出现安全问题或存在安全隐患,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
此外,施工图审查还是很多政府技术政策的把关环节,如装配式建筑相关要求、抗震的超限审查的措施是否得到落实,如果取消施工图审查,这些把关也就无法实现。王翠坤提出了应以守住建筑结构安全底线为原则,坚持工程设计审查制度的建议:1、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完善图审制度,守住结构安全底线。3、提高审查效率,不断完善审查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肖亚庆
我国现有4000多万企业,其中95%以上是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中小企业作出很大贡献。
肖亚庆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把已有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落地,同时,根据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提供各方面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奥润顺达集团总裁
倪海琼
推行系统门窗认证体系。要尽快编制出台系统门窗评价或认证标准,由国家认监委核准或审批,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一批评价或认证机构,负责系统门窗认证工作。
加快建立标准化系统门窗数据库。要对通过第三方认证标识的产品纳入数据库,进入数据库的门窗产品应注明系统门窗的规格型号、技术要求、材料要求、工艺要求、生产单位及相对应的造价信息;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重构市场应用规则,形成质量可靠的一站式产品集采平台,为产品选择与造价编制提供支撑。
加强监理监督和社会监督必不可少。建议在现行监理监督体系基础上,实行“飞检+社会监督”的模式,对工程采用的产品规格、设计文件、加工与安装工艺等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随机抽检,对质量问题一票否决,并将信息公开,对涉事单位纳入失信名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王玉志
加大租赁住房供给力度。一是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大对中低收入家庭租赁补贴力度,覆盖新就业人员和基本公共服务人员,减少公租房实物供给。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大力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地方政府抓好项目、土地、资金统筹,鼓励企事业单位充分利用自有闲置土地建设政策性租赁住房,允许企业将商业用房、工业用房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二是支持企业投资建设租赁住房。通过单列土地租赁住房用地计划,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按年缴纳土地出让金等,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投资回报,激励企业开发建设租赁住房。
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国家从租赁住房供应、租赁主体管理、租赁权益保障等多个方面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
加快立法进度,规范市场行为。国家层面尽快出台《住房租赁管理条例》,为行业监管提供法律支撑。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大力发展长租房市场,建立健全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持续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
©2024 完美体育(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赣ICP备18008931号